1999年是内存界的大变年:
-排名世界第三的韩国现代半导体强娶了第五名LG半导体; -日立和NEC合并了其内存部门产生了尔必达(Elpida); -IBM退出和东芝合资的Dominion从而退出内存业务; -刚刚完成收购德州仪器(TI)内存部门的美光(Micron)也在其时进入大陆市场; -台湾921大地震因产线损失导致中关村内存一周内翻三倍,也是今天不能想象的。
为什么各个电子巨头都纷纷剥离自己的内存业务呢?因为内存价格波动巨大,而且经常是亏多赚少。上市母公司和投资者可不喜欢财报一会亏一会赚的。
那为什么内存价格会波动呢?其它芯片为什么不会这样呢?
1960-70年代
70年代上半期DRAM的霸主是Intel,然而下半期属于Mostek。这家公司是半导体先驱德州仪器(TI)的工程师创办的,靠着4kb和16kb DRAM,Mostek到70年代后期市场份额扩至超过8成。
1974年,李健熙不顾反对收购了破产的Korea Semiconductor进入半导体业。他说,即使所有人都反对,我也要自己做。结果他掏了私房钱买下50%股份。
80年代
内存从80年代门槛并不高,逐渐变成拼制造的行业,日本五巨头(日立、三菱、东芝、NEC、富士通)和韩国各大公司(三星、现代、LG、大宇)的杀入,使得行业利润降至冰点。日本的内存厂商还有OKI、松下和日本钢铁等。
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和日元的升值,终于让日本厂商气势汹汹的势头被遏制。虽然日本厂商仍然占据技术优势,但无法再用价格武器打压对手。
90年代上半叶是PC发展的黄金时期,Windows 95的发布是辉煌的顶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NEC在1991年和首钢合资成立首钢NEC并在1994年量产4Mb DRAM,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半导体制造人才。
在1Gb芯片的研发上,90年代末形成了三大技术阵营:
1. 韩国阵营; 2. 日立、三菱和TI; 3. IBM、Motorola、英飞凌和东芝。
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,韩国企业由于负债率过高和外汇储备不足,欧美债务收紧导致韩元在年底数周内暴跌60%,这却意外极大增强了韩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。
1999年NEC和日立合并DRAM事业的背景是,NEC份额已经跌到11%和第四名,日立跌到7%和第8名。双方都认识到这样的份额无法单独生存,尤其Micron收购TI DRAM以后终止了和NEC的技术合作。
2000年代
这时,Hynix债权人找到了最善于乘人之危的美光,签了个跳楼价达成了协议卖掉公司。
另所有人意外的是,Hynix债权人尤其KEB没有放弃。130家债权人联合起来,他们指派了KEB银行的 Eui-Jei Woo教授担任Hynix CEO。
1. 注销了80亿美元债务转成股份达到绝对控股并降低资产负债率
2. 和意法半导体合作开发生产NAND闪存,借以缓解DRAM价格压力
3. 和中国无锡谈了个超级合算的投资,韩方只投资2.5亿现金建设总投资20亿美元的先进12英寸晶圆厂。(换句话说,也许是无锡救了海力士。)
4. 把债权人的股份逐步转到股市让老百姓接盘
5. 借英飞凌-茂矽争端把茂德产能纳入麾下
英飞凌是2000-2006的另一个亮点,由于率先在12英寸晶圆厂的大胆投资,使得英飞凌很快超过美光占据第3名,并在2006年个别季度超过Hynix跃升第2名。
2003-2008的另一个赢家是尔必达(Elpida)。前面说到,Elpida在2000年代初期已经亏得不成样子。
而2008年前的输家,是美光。它的主要产能仍停留在8寸厂,单片成本几乎是最高的,这也导致其市场份额从20%到被腰斩到10%。
2000年代DRAM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,由于戴尔和Gateway的控告,美国司法部立案调查1999-2002年间三星、美光、海力士、英飞凌等串谋控制内存价格。
内存的一个单元简单说由一个三极管和一个电容组成,三极管就是个开关,来决定要不要给电容充电来存储0或者1。那么这个电容如果是在三极管下面挖个沟来存储电子,就叫做沟槽式(Trench);如果这个电容是在三极管上面叠加,就叫做叠加式(Stack)。
奇梦达首先碰到了58纳米技术瓶颈,刚好Vista问题爆发,奇梦达卡在这个节骨眼一下子成本比所有对手都高了。
金融危机如果用大白话说,就是缺钱。市面上没钱在流动。
情况最危急的是奇梦达和海力士。
奇梦达在2009年1月宣布破产,然而它当时因为不断减产只占约5%的市场份额了,整体供大于求的情况并未改观。
奇梦达破产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,破产管理人对英飞凌发起了诉讼,认为英飞凌未尽到义务等。2014年英飞凌以支付2.6亿欧元给奇梦达破产管理人达成和解,并购回奇梦达全部专利。这些专利在2019年被授予合肥长鑫,为本土DRAM量产扫清了障碍。
2010年代
"I don't have any regrets. I have lived a great, great life, and I have experienced so much more than one person should be allowed." — Steve Appleton (这句话令人动容)
NOR 闪存
NOR Flash的使用更像只读ROM的一种,特点是写入一次,基本上长期就不改了,相应的可靠性和读取性能就比较重要。
Flash Memory(闪存)由东芝公司的当时一个低阶工程师舛冈富士雄在1980年发明,但东芝开始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并任由舛冈在IEEE公布其发明。
NOR Flash因其方便擦写和成本低而逐步替代了早期按字节写入很慢的EEPROM。
NOR Flash因为容量只有NAND Flash的千分之一甚至更小,因此对半导体制程的要求低很多很多。
西数在机械硬盘日暮西山的情况下收购Sandisk绝对是孤注一掷,而Sandisk和东芝2013年分手后也缺乏安全感。然而,他们面对的对手,是在DRAM领域拼死搏杀出来的三头巨狮。
Micron和Intel在闪存技术上一直是分分合合,但这两家的份额相对最少的,也是最危险的。两家的新技术3D XPoint号称比NAND快1000倍,但是目前成本高昂,应用也仅限于超高端的服务器。
台湾
台湾的半导体产业,最早起步于官方在70年代从美国RCA购买的技术。随后,1980年成立的联华电子(UMC)就是基于该技术,头5年基本上做很低端的芯片。RCA技术转让团队,成为台湾半导体技术的星星之火,燃起后来整个岛的巨大产业。
1989年,宏碁(Acer)和德州仪器(TI)成立合资公司德碁(TI-Acer),是台湾第一家内存(DRAM)制造公司。初期日本企业都不愿意转让技术,施振荣最终获得美国TI的技术支持,以股权换技术,赢得艰难的起步。
台湾最早自主研发做DRAM的是世界先进(Vanguard),但可怜资金仍旧有限,从未进入过前10名。其它厂商,多半来自传统行业的投资,没有技术,只得向欧美日寻求合作。例如华新丽华和太平洋电线投资的华邦电子,技术来自东芝和英飞凌;新光百货集团投资的力晶,技术来自三菱;太平洋电线投资的另一家茂矽电子,技术来自OKI和西门子;台塑集团投资的南亚科技,技术来自OKI和IBM。
1996年,茂矽(Mosel Vitelic)和西门子(英飞凌前身)结婚,生子茂德(Promos)。2002年前后,茂矽因为缺钱,把茂德抵押给债权人。英飞凌不干了,因为只有38%的股份,万一儿子产能归了别人,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,英飞凌(奇梦达)养不起南亚千金小姐了,只得离婚。然后南亚转头就带着华亚科改嫁给了美光,当时市占率已低到只有10%美光等于只用十分之一的价格就买到了当时最先进的12英寸晶圆厂。2015年底,美光为了狙击紫光收购,以1300亿新台币的史上高价把华亚科完全过继给自己。
台湾厂商中力晶是个另类,没有有钱的老子。早期有三菱投资和技术合作,使得它一直属日系派系。2006年尔必达(Elpida)东山再起后,和力晶合资瑞晶(Rexchip),这一直是台湾最先进的晶圆厂。
免责声明
本平台所刊载的所有资料及图表仅供参考使用。刊载这些文档并不构成对任何股份的收购、购买、认购、抛售或持有的邀约或意图。投资者依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、资料及图表进行金融、证券等投资项目所造成的盈亏与本网站无关。除原创作品外,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、图片、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,因客观原因,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,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,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,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,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。
芯通社
- SemiWebs -
专注半导体-手机通信-人工智能
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芯通社
▼
伙伴们
错过也许就是一辈子
还不快关注我们?